Jan 13
google搜到的一篇Disable Outlook's Junk E-mail Filter @
http://www.outlook-tips.net/howto/disable_junkfilter.htm

需要打开注册表编辑器,C:\Windows\regedit.exe

如果是Outlook 2007,修改 (如果没有就创建):
HKEY_CURRENT_USER\Software\Policies\Microsoft\office\12.0\outlook
DWord: DisableAntiSpam
Value: 1

如果是Outlook 2010,那么路径中的12变成14,其他不变:
HKEY_CURRENT_USER\Software\Policies\Microsoft\office\14.0\outlook

删掉这个键可以恢复垃圾邮件过滤。

--

p.s. 在outlook 2010中,“最小化到托盘”的设置不知道在哪里,我也是通过直接修改注册表实现的:
在上述路径下创建Dword键MinToTray值为1即可。

正如sandy所言,“折腾了很久,我决定放弃了,还是去下载office03算了,一个软件能做到如此难以掌握也亏M$费心了。”
Jan 12

C++ STL Trick 之 **heap 不指定

felix021 @ 2011-1-12 17:20 [IT » 程序设计] 评论(0) , 引用(0) , 阅读(5382) | Via 本站原创
今天跟Sandy讨论的时候发现的这两个trick。其中第一个trick以前曾经知道,不过太久没用,忘了;第二个trick一直就没发现。

1. make_heap、push_heap、pop_heap默认与其他STL算法一样使用 operator < 进行比较,但是建立的是大根堆,也就是说,pop_heap取出的是heap中的最大值。

2. 在调用sort_heap(begin, end, comparor) 之前,需要保证 [begin, end) 之间是使用同一个 comparor 建立的heap。默认的排序也是使用 operator < ,效果与调用sort是一致的(即默认从小到大排序):【不要以为】make_heap默认是大根堆,sort_heap就会从大到小排序。可参见源码:
sort_heap(_RandomAccessIterator __first, _RandomAccessIterator __last,
      _Compare __comp)
{
  // concept requirements
  __glibcxx_function_requires(_Mutable_RandomAccessIteratorConcept<
    _RandomAccessIterator>)
  __glibcxx_requires_valid_range(__first, __last);
  __glibcxx_requires_heap_pred(__first, __last, __comp);

  while (__last - __first > 1)
    std::pop_heap(__first, __last--, __comp);
}


-----

以下是sandy整理的
引用
1、heap算法虽然默认都使用的是operator <,但是建立的却是大根堆
2、sort_heap,是对已经成为heap的序列进行sort。本质上就是不断循环pop_heap而已。
3、sort_heap默认使用的也是operator <,排序出来的结果是从小到大的序列。
4、sort_heap算法使用的判别式,必须和之前建立heap的时候使用的判别式一致,比如都是operator <,或者都是operator > 。否则不能保证排序出来的结果是正确的。
5、简而言之,对大根堆进行sort_heap,必须使用operator <,对于小根堆进行sort_heap,必须使用operator >。
6、如果想让大根堆变成一个从大到小的序列,或者想让小根堆变成一个从小到大的序列,不能简单的改变判别式(原因如上所述),而应该保持原有判别式排序,然后调用std::reverse。
7、如果仅仅是想要用堆排序,这样自己封装一个heap_sort函数会更安全:
void heap_sort(RAIterator begin, RAIterator end , Comp op) {
    make_heap(begin, end, op);
    sort_heap(begin, end, op);
}
这样就可以保证建堆的时候和排序的时候用的都是同样的判别式。
8、n次push_heap的算法貌似是O(nlogn)的。。
Dec 17

你可能不知道的鼠标键盘 不指定

felix021 @ 2010-12-17 14:59 [IT » 硬件] 评论(0) , 引用(0) , 阅读(5237) | Via 本站原创
选中:在文本段落上面,双击选中一个单词(或者一个汉字词组),然后再点击一次,就是选中一个段落。如果连续(较快速)两次点击且第二次不放开进行拖动,就是按单词进行选中;连续三次点击且第三次不放开进行拖动,则是按段落选中。选中某个文本区域(单击双击三击都可,单击的话就是选择开始点),然后在结束点按住shift+单击,就是把整块都选中,而且可以连续执行shift+单击,不用一直拖动鼠标在网页上面刷了。

Win7/Vista下面Win键+上下左右可以将当前窗口 最大化、左侧放置、右侧放置、最小化;WIN+SHIFT+左右是让窗口在多个屏幕之间移动;WIN+SPACE是可以临时看一下桌面,放开就恢复。拖动某个窗口摇一摇,其他窗口全部最小化,再摇一摇就回来。在文件夹空白处按住SHIFT右键单击,可以看到“在此处打开命令行窗口”。CTRL+Shift+N是新建文件夹。

大多数浏览器支持中键点击链接后台打开;中键点击TAB关闭;CTRL+W是关闭当前TAB(包括浏览器和资源管理器)。

ALT+SPACE打开窗口快捷菜单,ALT+D是切换到地址栏,ALT+PrintScreen是对当前窗口截图,CTRL+ESC打开开始菜单,CTRL+SHIFT+ESC打开任务管理器。

不知道有多少同学真正注意到开启Aero特效的VISTA/Win7下面按住WIN+TAB是有3D桌面效果的。

最后,可以安装个KeyTweak修改自己键盘的按键,比如把Insert修改成静音。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Dec 16

EMING杯预赛 不指定

felix021 @ 2010-12-16 23:15 [IT » 程序设计] 评论(0) , 引用(0) , 阅读(4295) | Via 本站原创
想起第一届Eming杯是我办的,真感慨。这次eming杯的时候我在8-活-601,WHU-WLAN非常烂,开始一个小时候才在窗台上连上。

蛋疼随便写点。

1001. 简单题,不过不知道到底有多简单,反正我是按高精度来做的,而且还考虑了正负号。

1002. 知道矩形的两个端点求面积,非常简单 fabs(x1-x2)*fabs(y1-y2);

1003. 计算元音字母的次数,考虑到大小写就行了,直接用getchar实现非常方便。

1004. 计算几何,虽然跟1002一样是有图的,但是此"图"非彼"图",嗯。半平面交,注意考虑特殊情况(主要是三点共线)。我有另外2种算法,一个是,求出三角形两个中垂线的焦点(就是外接圆圆心)以及与四边的焦点,然后求那个多边形的面积,由于没有计算几何标称,作罢;另外一个算法是伪蒙特卡洛,计算计算平均分布的200w个点与三个点的距离,然后除以200w,可以满足三位数的精度。

1005. 这题O(N)枚举就行。O(N^2)也可以过,不过要优化常数,否则会TLE。

1006. 1005加强版,基于一个代数不等式,不断迭代收敛。岩哥给我讲过,但是记不太清了。

1007. DP(即动态规划),不太会,掠过。
Dec 12

VNCServer分辨率设置 不指定

felix021 @ 2010-12-12 20:26 [IT » 软件] 评论(0) , 引用(0) , 阅读(5502) | Via 本站原创
不用费心机去搞 lxrandr 或者 xrandr 或者 Xorg.conf 什么的了,只要启动server的时候这样:

$ vncserver -geometry 640x480
Dec 10

补缺补漏:单调队列 不指定

felix021 @ 2010-12-10 15:35 [IT » 程序设计] 评论(4) , 引用(0) , 阅读(10252) | Via 本站原创
其实是个比较简单的数据结构了,引用百度百科给出的说明,其对应的问题是:不断地向buffer里读入元素,也不时地去掉最老的元素( buffer 的大小取决于移除最老元素的策略,可以是不定长的;下文假定是固定为K的),不定期的询问当前buffer里的最小的元素。

使用普通队列来实现,每个元素O(1)的操作,每次查询O(K);用堆实现的话,每次查询是O(1),但是每个元素是O(logK)。还有其他的实现方式,比如线段树,或者RMQ,这些都是logN量级的。

而单调队列的优势则是,每个元素是O(1)的操作,又能保证最小元素像堆一样在最前面,也就是每次查询O(1)。具体的实现也非常简单,不过它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理解的队列。

以此为例:对于N=8,K=3,8个元素序列1 3 -1 -3 5 3 6 7,窗口大小为3,也就是要求出(1, 3, -1), (3, -1, -3), (-1, -3, 5), (-3, 5, 3), (5, 3, 6), (3, 6, 7)这6个序列中的最小值,结果简单,就是-1, -3, -3, -3, 3, 3.

使用单调队列,首先要有一个数据结构
struct node { int seq, val; }
用于记录队列中的元素及其在输入序列中的顺序。队列的状态是这样维护的:

1: [0,  1] //队列空,[seq=0, val=1]入队
3: [0,  1], [1,  3] //3大于队尾元素,放在队尾
-1: [2, -1] //从队尾往前扫,-1小于每一个所有元素,于是把它们都T掉
-3: [3, -3] //-3把-1T掉
5: [3, -3], [4,  5] //入队尾
3: [3, -3], [5,  3] //把队尾的5T掉
6:            [5,  3], [6,  6] //队首元素seq=3太老了,T掉;6比3小,放在队尾
7: [5,  3], [6,  6], [7,  7] //入队尾

从以上的处理方法可以看出:最老的元素要么早就被T掉了,要么就是最小的元素(排在队首)。所以每次加入一个新元素的时候:
1. 把需要出队的队首元素T掉;
2. 把队尾大于或等于它的元素全部T掉,自己入队。

POJ2823 http://poj.org/problem?id=2823 是一道适合用单调队列来求解的题目,效率会特别高;不过一定要注意,由于WS的POJ会卡IO时间,所以需要自己实现一份read_int()和print_int()来替换掉scanf和printf。

最后,附上一份简单的单调队列代码:
#include<stdio.h>

int main() {
    struct node {
        int seq, val;
    } q[100]; //q: queue
    int N, k, i, f, b, t, ans[100];
    scanf("%d%d", &N, &k); //不是内裤
    f = b = 0; //f: front, b: back
    for (i = 0; i < N; i++) {
        scanf("%d", &t);
        if (f < b && q[f].seq <= i - k)
            f++; //把需要出队的队首元素T掉
        while (f < b && q[b-1].val >= t)
            b--; //把队尾不大于t的元素T掉(注意等号!)
        q[b].seq = i, q[b].val = t, b++; //入队尾
        ans[i] = q[f].val; //保存当前的最小值
    }
    for (i = k - 1; i < N; i++)
        printf("%d ", ans[i]);
    return 0;
}
Dec 8
在有些算法中,比较关键的步骤包含了少量数据的处理。以拷贝为例,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可以进行优化,也能带来不错的效率提升。

假设有2个数组 int a[100], b[100]; 想把a的数据拷贝到b中去,作为一个ACMer可能会想用最简洁的方式来实现:
memcpy(b, a, sizeof(a));

这一句最便捷了,不过效率上应当是不如一个循环(后注:这里可能有误导,参见后文):
for (i = 0; i < 100; i++) b[i] = a[i];
毕竟这个只需要100个循环,每次拷贝sizeof(int)个字节,而memset则是执行100*sizeof(int)个字节。

循环的效率是比较低的。由此可以想到,如果每次循环的时候拷贝多一点,减少循环次数,也能够提高效率。假设是32bit的机器,用int拷贝基本上就把CPU指令集的效率挖得差不多了(如果不考虑SIMD指令的情况),更进一步的话,则考虑用顺序结构取代循环:
for (i = 0; i < 100; )
    b[i] = a[i], i++, b[i] = a[i], i++, b[i] = a[i], i++, b[i] = a[i], i++;

当然,极端情况可以写100个顺序语句出来,就是繁琐了一点,这里取4,主要是方便演示代码。对于n比较大的情况,全部写出来效果不一定好(不一定所有代码/数据都能放进CPU的一级缓存);如果n特别大,基本上取决于内存的限制,这个优化就不明显了。对于不够整(n % 4 != 0)的情况,可以先把整的那一部分拷贝完毕,然后再用一个小循环把剩余的拷贝完:
int loops = n - n % 4, i = 0;
while (i < loops)
    b[i] = a[i], i++, b[i] = a[i], i++, b[i] = a[i], i++, b[i] = a[i], i++;
for (i = loops * 4; i < n; i++) b[i] = a[i]

看到这里可能你就会想起duff's device(达夫设备),思路上与上面的代码一致,就是实现起来很独特:
void* duffcpy(char *to, char *from, int count) {
    register int n = (count + 7) / 8; /* 假定 count > 0 */
    switch (count % 8) {
        case 0:do { *to = *from++;
        case 7: *to = *from++;
        case 6: *to = *from++;
        case 5: *to = *from++;
        case 4: *to = *from++;
        case 3: *to = *from++;
        case 2: *to = *from++;
        case 1: *to = *from++;
        } while (--n > 0);
    }
    return to;
}
p.s. 这个代码虽然很奇怪(如果你之前没看过,建议再看一遍),但是 是可以编译运行的;拷贝并修改自 http://c-faq-chn.sourceforge.net/ccfaq/node380.html;这是某次极限编程比赛的代码,比较有争议,如果你觉得很有意思,可以看看这里进一步的说明和比较:
    http://triviasecurity.com.ru/file/Exploitation/Generic%20Programming%20Typed%20Buffers.htm
这个链接里面提到一个关于memcpy的情况:对于x86 CPU,memcpy很可能是使用REP STOS这样的指令实现的,效率应当比一个简单的for循环要高。

以上是对于较小的n的说明,关于大量拷贝更细致的优化,可以参考Glibc中qsort的实现。在一些情况下,我们会遇到很小的n,比如小于10。这时如果不写循环,而是直接写死代码,是个可行的优化。举个例子:
int sum = 0;
for (i = 0; i < 4; i++)
    for (j = i + 1; j < 4; j++)
        sum += x[i][j];
在这段代码中,实际只需要执行6次加法运算,但是却有两层循环,在循环上带来了大量的开销。如果把循环直接展开,则会得到很好的效果:
sum = x[0][1]+x[0][2]+x[0][3]+x[1][2]+x[1][3]+x[2][3];

但是对于可能会变化的n值呢?这时候如果能够允许程序在执行过程中生成可执行代码,是最好不过了,不过对于编译型的代码,这个实现起来比较有难度;而解释型的语言,这个优化又不是很有必要。想了想,在C中的一个替代方案是,写n个函数,保存在函数指针数组中,n作为索引来进行调用。

思源枯竭,到此为止。
Dec 2
Ubuntu Server 10.04 x86和x86_64下是8MB,RHEL4 x86下是10MB。开线程的开销真大。
#include <pthread.h>
#include <stdio.h>

void *thread(void *arg)
{
    size_t stacksize;
    pthread_attr_t attr;
    pthread_attr_init(&attr);
    pthread_attr_getstacksize (&attr, &stacksize);
    printf("Default stack size = %lu KB\n", stacksize / 1024);
}

int main(int argc, char *argv[])
{
    void *x;
    pthread_t t;
    pthread_create(&t, NULL, thread, NULL);
    pthread_join(t, &x);
    return 0;
}
分页: 26/99 第一页 上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页 最后页 [ 显示模式: 摘要 | 列表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