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l
17
前几天讨论遇到一个涉及区间覆盖的数据统计,发现很适合使用线段树来解决,于是重新回顾了一下这个好几年前学过的东西,凭着残存的理解,好了好久才勉强写了出来,感觉自己确实是没有搞算法的天赋,在边界处理的时候磕磕碰碰的,需要改好几次才能写对,不够干净利落。
不过能从繁杂的业务中抽出来写写纯粹的数据结构和算法,有点回到学校的状态,感觉也蛮不错。
以前在学校折腾算法的时候,从yyt同学的分享的ppt学到了这个数据结构,印象比较深的是,ppt上说,对于一个长度是 x 的线段,使用数组(元素 i 的左右节点分别是 2*i 和 2*i+1 )来记录的话,需要大小约为 3*x 的数组,但是在实际做题的时候却发现越界了,后来仔细去挖这个地方,才发现,其实应该是找到一个 y = 2^n 满足 2^(n-1) < x <= 2^n,所需的数组长度为 2y 。
这次是先写了一个C++的class(偷懒用的struct),配合一些c-style的函数,让python用ctypes载入使用。然后兴起写了个Python的版本对比,跑了个简单的case,发现性能居然相差200+倍,做了一些改进,才领悟到,对于python来说,其实用数组建树比起直接用对象指针关联建树并没有太大优势,而用对象建树的好处是,如果不是极端情况,可以lazy load左右子树(当然,数组也可以lazy initialization子节点,但不能减少内存占用)。改起来也不难,于是就验证了一下,效果相当好,甚至比C++还快(因为测试case太简单,几乎没有展开子树),此外这种方式节点的数量可以减少到2 * x - 1(但是相应地每个节点需要增加指针)。
另外遇到一个问题是迭代,Python的迭代器如果使用Generator语法(yield),写起来和用起来都特别自然,可是到C++就完全不一样了,形式上想要达到类似的效果比较累,保存和还原现场比较辛苦(不过这个case还好),试着实现了一个版本,但是需要遍历所有的节点感觉不太好,后来还是改成了偷懒的写法(直接生成整个结果集,在结果集上迭代)。
最后,不成熟的小代码放在了这里:https://github.com/felix021/mycodes/tree/master/segtree
[update] 到数据集上实际跑了一下,C++版还是跑赢了几倍的速度,这还是没有做lazy init的情况,回头抽空再写个版本验证一下吧~
不过能从繁杂的业务中抽出来写写纯粹的数据结构和算法,有点回到学校的状态,感觉也蛮不错。
以前在学校折腾算法的时候,从yyt同学的分享的ppt学到了这个数据结构,印象比较深的是,ppt上说,对于一个长度是 x 的线段,使用数组(元素 i 的左右节点分别是 2*i 和 2*i+1 )来记录的话,需要大小约为 3*x 的数组,但是在实际做题的时候却发现越界了,后来仔细去挖这个地方,才发现,其实应该是找到一个 y = 2^n 满足 2^(n-1) < x <= 2^n,所需的数组长度为 2y 。
这次是先写了一个C++的class(偷懒用的struct),配合一些c-style的函数,让python用ctypes载入使用。然后兴起写了个Python的版本对比,跑了个简单的case,发现性能居然相差200+倍,做了一些改进,才领悟到,对于python来说,其实用数组建树比起直接用对象指针关联建树并没有太大优势,而用对象建树的好处是,如果不是极端情况,可以lazy load左右子树(当然,数组也可以lazy initialization子节点,但不能减少内存占用)。改起来也不难,于是就验证了一下,效果相当好,甚至比C++还快(因为测试case太简单,几乎没有展开子树),此外这种方式节点的数量可以减少到2 * x - 1(但是相应地每个节点需要增加指针)。
另外遇到一个问题是迭代,Python的迭代器如果使用Generator语法(yield),写起来和用起来都特别自然,可是到C++就完全不一样了,形式上想要达到类似的效果比较累,保存和还原现场比较辛苦(不过这个case还好),试着实现了一个版本,但是需要遍历所有的节点感觉不太好,后来还是改成了偷懒的写法(直接生成整个结果集,在结果集上迭代)。
最后,不成熟的小代码放在了这里:https://github.com/felix021/mycodes/tree/master/segtree
[update] 到数据集上实际跑了一下,C++版还是跑赢了几倍的速度,这还是没有做lazy init的情况,回头抽空再写个版本验证一下吧~
Jul
11
我司CTO和技术总监都是腾讯系的,所以我们一开始就选用腾讯云的服务。他们家的云数据库提供了可视化的运维操作页面和自动备份的能力,降低了DB运维的门槛。同时云数据库还支持高可用架构,对数据的安全性和服务的可靠性更有保障。另外有的云数据库厂商还提供了诸如数据库审计、慢查询分析、数据回档等能力,大大减轻了数据库运维和DBA的工作量。
其实我们就没有专门的DBA,都是开发自己上去折腾,通过把数据库的可靠性外包给云端,确实极大地降低了我们的工作量,这一点还是挺爽的。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,发现还是有些地方不够满意,比如MySQL最高版只有5.6,没法用上5.7.8+新增的JSON字段;建立数据库自带的只读从库门槛较高(要最高版本);binlog的备份不方便;数据库授权上的坑(没有FILE和SHUTDOWN,不能grant all on *.*)等。
记得以前对比过阿里云和UCloud的云主机磁盘IO(那时候腾讯云好像才刚起步呢),这么久过去了,再来比比看,他们的云数据库怎么样。墙内目前就只有这三家还算比较能入眼吧,网易和百度的就先跳过,都没听说谁家在用。另外那个不要脸的X云就算了,期权都能黑下来的公司,估计也活不了多久。
这次除了对比性能,顺便再看看价格。
在测试开始之前先打个预防针:以下的测试可能比较粗糙,并不是针对实际业务进行的,所以结果仅供参考;而且实际的业务往往并不是以性能为唯一考量标准,公司的一整套业务需要多项云服务的支撑,最基础的主机、数据库、NoSQL、对象存储、负载均衡等服务这几家都比较完善了,但是在增值、附加服务上各有优劣、亮点,实际选型还是应该根据业务特点仔细考量。
首先最重要的,是云数据库的读写性能。我在规划实例的配置时,主要考虑下面2点:首先,云数据库要使用SSD硬盘,这样能够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的IO能够尽量的快。其次,云数据库的内存要尽可能大,这样有尽可能多的数据能够被缓存,提高读写速度。
因此我选择的数据库配置如下:硬盘300GB SSD,内存8GB左右。由于每个云平台提供的配置都不相同(腾讯云的内存和磁盘比例是限定的,UCloud的内存没有8G等等),我在三个云平台上分别申请了如下配置的云数据库进行性能测试:
由于实际情况下,云数据库一般是通过云服务器进行访问的,因此我在这3个平台分别申请了配置差不多的云主机,在上面运行性能测试。我申请的云主机的操作系统都是64位CentOS 6.5,具体的配置如下:
现在比较流行的测试数据库工具是sysbench,为了和实际使用的情况吻合,我对sysbench做了参数上的修改。
一般来说,读操作要远远高于写操作,并且有很多操作是需要范围查找和排序的,所以我在测试中提高了读操作的比例,特别是提高了范围查找和排序的比重。
同时,对于写操作,稍微提高了update操作的比例。最终运行的测试中,每一个事务的读操作和写操作的比例是6:1左右。为了模拟项目启动之后的场景,我的sysbench测试集的数据量是总共20张表,每张表200万行数据,开启32个线程,并行向DB发送事务请求,共运行30分钟。下面是我观察到的结果:
把这个测试结果做成图表是这个结果:
这个性能测试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,虽然UCloud的DB界面看上去和阿里云和腾讯云相比比较朴实,产品介绍中也介绍的相对简单,但是,性能上的优势让我吃惊。说实话,自己测试之前,我没想到UCloud有如此大幅领先的性能。从测试结果分析,UCloud比阿里云高了422%,比腾讯云高了297%。而且,这还是在UCloud云数据库的内存不如其它2家大的情况下的结果(UCloud:6G内存,阿里云和腾讯云:8G内存)。
这个数据让我对UCloud的SSD云数据库性能十分动心,要知道,这个是我没有做过任何调优,开箱即用的配置,完全符合我对于云数据库“快速部署,性能满意”的期望。
以下是测试结果的截图,从上到下分别是UCloud的UDB,阿里云RDS和腾讯CDB:
UCloud的UDB↓
阿里云RDS↓
腾讯云CDB↓
看过了性能之后,我又顺便分析了一下价格,貌似阿里云和UCloud的价格是线性关系的。阿里云根据内存,CPU和磁盘定价,而UCloud根据内存和磁盘定价,CPU免费。腾讯云的配置只有几档,每一档根据内存和磁盘来定价,内存和磁盘的排列是固定的,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。因此,我计算出了阿里云和UCloud的价格因素的计算常数,然后以腾讯云的配置为基础,分别推算了3个厂商在同等条件下的价格,可以得到三个厂商的定价趋势图如下:
其中,腾讯云的价格是最便宜的,只是磁盘和内存的比例是固定的;UCloud的价格比腾讯云略贵,而阿里云比其它两家要高出40%左右的价钱。这可能是因为阿里云主备架构的关系;不过,我发现UCloud的普通版UDB和高可用版UDB几乎是一个价钱,也就是说,如果考虑主备架构的高可用版云数据库,UCloud的高可用版实例的价格比阿里云要低40%。仔细看了下,貌似UCloud的高可用数据库最近在进行促销,所以才会这么划算,也就是说趁活动期间购买的话可以省一大笔钱。可惜我们用的是腾讯云……
阿里云的文档非常全,而且详细。很多信息都可以通过文档来获取。而且它的MySQL在线管理工具很强大,就是建立DB的时候比较麻烦,还是要去界面上申请建立DB,价格较贵。
腾讯云虽然没有阿里云的RDS做的那么完善,也还算易用。他们使用PHPMyAdmin来管理数据库,对于熟练这套工具的开发人员可能比较容易上手。价格较便宜。
UCloud云数据库测出的TPS和QPS性能远高于业内平均水平。而且产品易用性好,价格适中。
综上所述,性价比最高的云数据库是UCloud的UDB。
额外再提一句,对于名列在程序员最讨厌两件事之一的“写文档”,在查看3个厂商的DB产品介绍时,感觉阿里云和腾讯云的产品介绍做的很好,里面有各种解决方案的架构,非常贴心。而且云数据库和云主机自建DB的区别也讲得很直观;而UCloud的UDB介绍比较简单,还需要进一步提高。
以上。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,如有意见和建议,欢迎探讨。
其实我们就没有专门的DBA,都是开发自己上去折腾,通过把数据库的可靠性外包给云端,确实极大地降低了我们的工作量,这一点还是挺爽的。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,发现还是有些地方不够满意,比如MySQL最高版只有5.6,没法用上5.7.8+新增的JSON字段;建立数据库自带的只读从库门槛较高(要最高版本);binlog的备份不方便;数据库授权上的坑(没有FILE和SHUTDOWN,不能grant all on *.*)等。
记得以前对比过阿里云和UCloud的云主机磁盘IO(那时候腾讯云好像才刚起步呢),这么久过去了,再来比比看,他们的云数据库怎么样。墙内目前就只有这三家还算比较能入眼吧,网易和百度的就先跳过,都没听说谁家在用。另外那个不要脸的X云就算了,期权都能黑下来的公司,估计也活不了多久。
这次除了对比性能,顺便再看看价格。
在测试开始之前先打个预防针:以下的测试可能比较粗糙,并不是针对实际业务进行的,所以结果仅供参考;而且实际的业务往往并不是以性能为唯一考量标准,公司的一整套业务需要多项云服务的支撑,最基础的主机、数据库、NoSQL、对象存储、负载均衡等服务这几家都比较完善了,但是在增值、附加服务上各有优劣、亮点,实际选型还是应该根据业务特点仔细考量。
性能
首先最重要的,是云数据库的读写性能。我在规划实例的配置时,主要考虑下面2点:首先,云数据库要使用SSD硬盘,这样能够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的IO能够尽量的快。其次,云数据库的内存要尽可能大,这样有尽可能多的数据能够被缓存,提高读写速度。
因此我选择的数据库配置如下:硬盘300GB SSD,内存8GB左右。由于每个云平台提供的配置都不相同(腾讯云的内存和磁盘比例是限定的,UCloud的内存没有8G等等),我在三个云平台上分别申请了如下配置的云数据库进行性能测试:
由于实际情况下,云数据库一般是通过云服务器进行访问的,因此我在这3个平台分别申请了配置差不多的云主机,在上面运行性能测试。我申请的云主机的操作系统都是64位CentOS 6.5,具体的配置如下:
现在比较流行的测试数据库工具是sysbench,为了和实际使用的情况吻合,我对sysbench做了参数上的修改。
一般来说,读操作要远远高于写操作,并且有很多操作是需要范围查找和排序的,所以我在测试中提高了读操作的比例,特别是提高了范围查找和排序的比重。
同时,对于写操作,稍微提高了update操作的比例。最终运行的测试中,每一个事务的读操作和写操作的比例是6:1左右。为了模拟项目启动之后的场景,我的sysbench测试集的数据量是总共20张表,每张表200万行数据,开启32个线程,并行向DB发送事务请求,共运行30分钟。下面是我观察到的结果:
把这个测试结果做成图表是这个结果:
这个性能测试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,虽然UCloud的DB界面看上去和阿里云和腾讯云相比比较朴实,产品介绍中也介绍的相对简单,但是,性能上的优势让我吃惊。说实话,自己测试之前,我没想到UCloud有如此大幅领先的性能。从测试结果分析,UCloud比阿里云高了422%,比腾讯云高了297%。而且,这还是在UCloud云数据库的内存不如其它2家大的情况下的结果(UCloud:6G内存,阿里云和腾讯云:8G内存)。
这个数据让我对UCloud的SSD云数据库性能十分动心,要知道,这个是我没有做过任何调优,开箱即用的配置,完全符合我对于云数据库“快速部署,性能满意”的期望。
以下是测试结果的截图,从上到下分别是UCloud的UDB,阿里云RDS和腾讯CDB:
UCloud的UDB↓
阿里云RDS↓
腾讯云CDB↓
价格
看过了性能之后,我又顺便分析了一下价格,貌似阿里云和UCloud的价格是线性关系的。阿里云根据内存,CPU和磁盘定价,而UCloud根据内存和磁盘定价,CPU免费。腾讯云的配置只有几档,每一档根据内存和磁盘来定价,内存和磁盘的排列是固定的,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。因此,我计算出了阿里云和UCloud的价格因素的计算常数,然后以腾讯云的配置为基础,分别推算了3个厂商在同等条件下的价格,可以得到三个厂商的定价趋势图如下:
其中,腾讯云的价格是最便宜的,只是磁盘和内存的比例是固定的;UCloud的价格比腾讯云略贵,而阿里云比其它两家要高出40%左右的价钱。这可能是因为阿里云主备架构的关系;不过,我发现UCloud的普通版UDB和高可用版UDB几乎是一个价钱,也就是说,如果考虑主备架构的高可用版云数据库,UCloud的高可用版实例的价格比阿里云要低40%。仔细看了下,貌似UCloud的高可用数据库最近在进行促销,所以才会这么划算,也就是说趁活动期间购买的话可以省一大笔钱。可惜我们用的是腾讯云……
总结
阿里云的文档非常全,而且详细。很多信息都可以通过文档来获取。而且它的MySQL在线管理工具很强大,就是建立DB的时候比较麻烦,还是要去界面上申请建立DB,价格较贵。
腾讯云虽然没有阿里云的RDS做的那么完善,也还算易用。他们使用PHPMyAdmin来管理数据库,对于熟练这套工具的开发人员可能比较容易上手。价格较便宜。
UCloud云数据库测出的TPS和QPS性能远高于业内平均水平。而且产品易用性好,价格适中。
综上所述,性价比最高的云数据库是UCloud的UDB。
额外再提一句,对于名列在程序员最讨厌两件事之一的“写文档”,在查看3个厂商的DB产品介绍时,感觉阿里云和腾讯云的产品介绍做的很好,里面有各种解决方案的架构,非常贴心。而且云数据库和云主机自建DB的区别也讲得很直观;而UCloud的UDB介绍比较简单,还需要进一步提高。
以上。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,如有意见和建议,欢迎探讨。
Jul
5
(懒得看细节的同学直接拉到末尾下载带有shadowsocks的镜像)
TP-Link很久没给我的路由器更新固件了,而且它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就需要重启才能保证wifi正常,这对于家里有基于Wifi的智能设备来说是不能忍的,所以只能折腾了,上OpenWRT吧。
记得09年的时候折腾路由器,WL520GU,刷上了DD-WRT,然后再交叉编译弄了个锐捷的客户端,这样就可以把校园网分享出来用。心血来潮到珞珈山水去翻了一下,当年发的帖子竟然还在Linux版置顶……
回归正题,1041n的OpenWRT页面在这里: https://wiki.openwrt.org/toh/tp-link/tl-wr1041n
虽然可以从 这里 下载预编译好的镜像,但是不折腾一下感觉不带感,所以参考官方的教程,自定义镜像。
1. 下载 Image Generator
当年玩WL520gu的时候,好辛苦,先得用openwrt的buildroot脚本创建一个交叉编译环境,那个脚本特别不适合中国国情,用wget慢慢下载国外的源……等得我都快崩溃了,于是拉出它的下载连接直接用迅雷下好放进去再启动。现在可好,直接就有现成的环境直接下载,一分钟就搞定了。
具体参考这个页面:https://wiki.openwrt.org/doc/howto/obtain.firmware.generate
正好1041n是ar71xx架构的,照做就好了。
2. 生成image
可惜1041n只有4M的flash,否则我一定把php和python都打进去,这样还能跑起个shadowsocks server。
最后权衡了下,是这么生成的:
make image PROFILE=TLWR1041 PACKAGES='luci luci-i18n-base-zh-cn luci-i18n-firewall-zh-cn libev libpolarssl curl'
之所以把 libev 也打进去,主要是想之后可以用shadowsocks-libev,但是编译了一下发现可执行文件竟然 1M+,strip以后也还有两三百KB,还是算了。
如果不用curl的话,可以把libpolarssl和curl去掉,不过好像也没什么其他特别有用的了(或者是pptp?)。curl我是用来请求DnsPod的,这样可以及时把家里的IP刷到某个域名上去。
如果没什么错的话,生成的 image 就是这个了:
bin/ar71xx/openwrt-15.05.1-ar71xx-generic-tl-wr1041n-v2-squashfs-factory.bin
3. 升级配置
tp不校验固件,所以直接通过路由器管理页面升级就行了。
升级了以后 telnet 192.168.1.1 登上去,用 passwd 修改root密码,然后就可以ssh登录,或者访问luci http://192.168.1.1
image里面带了中文语言包,登录以后可以在 System -> Language 里面修改成简体中文。
配置PPPoE:打开 网络->接口,点击 WAN 接口的修改,看着配就好了。就那么点东西。
剩下的就是瞎折腾了
4. 创建用户
没什么卵用,弄着玩,这样就可以用另一个用户登录路由器,而且还是通过publickey authentication。
echo 'felix021:*:103:100::/overlay/felix021:/bin/ash' >> /etc/passwd
echo 'felix021:*:16831:0:99999:7:::' >> /etc/shadow
mkdir -p /overlay/felix021/.ssh
cd /overlay/felix021/.ssh
echo $PUBKEY >> authorized_keys
chmod 600 authorized_keys
chown -R felix021:users /overlay/felix021/
==== UPDATE ====
还是花了一个晚上折腾了shadowsocks
1 安装SDK
参考:https://wiki.openwrt.org/doc/howto/obtain.firmware.sdk
下载SDK: https://downloads.openwrt.org/chaos_calmer/15.05.1/ar71xx/generic/OpenWrt-SDK-15.05.1-ar71xx-generic_gcc-4.8-linaro_uClibc-0.9.33.2.Linux-x86_64.tar.bz2
$ tar jxf Openwrt-SDK*
$ mv Openwrt-SDK* sdk
$ cd sdk
2 编译
$ 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shadowsocks/openwrt-feeds.git package/feeds
$ 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shadowsocks/shadowsocks-libev.git package/shadowsocks-libev
# 注@20180524,最新版本会出现编译错误,和libsodium貌似不兼容,建议用 v2.4.7
$ make menuconfig #选中 network 下的 shadowsocks-libev-polarssl
$ make package/shadowsocks-libev/compile V=99
编译好的文件位于:./build_dir/target-mips_34kc_uClibc-0.9.33.2/shadowsocks-libev-polarssl/shadowsocks-libev-2.4.7/ipkg-install/usr/bin/
3 腾出空间(回到Image Builder)
对于4M flash的image来说,openwrt给的空间实在太小了,所以只好打起现有package的主意。翻了一下,ipv6似乎占了比较大的空间,考虑到国内确实用不上ipv6,所以就拿它开刀吧。
参考前面 https://wiki.openwrt.org/doc/howto/obtain.firmware.generate 的 Remove useless files from firmware
修改 Makefile,添加 FILES_REMOVE 选项,并在 files_remove 文件中添加:
/etc/modules.d/20-ipv6
/etc/modules.d/42-ip6tables
/etc/modules.d/nf-conntrack6
/etc/modules.d/nf-ipt6
/lib/modules/3.18.23/ip6table_filter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ip6table_mangle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ip6table_raw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ip6_tables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ip6t_REJECT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ipv6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nf_conntrack_ipv6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nf_defrag_ipv6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nf_log_ipv6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nf_reject_ipv6.ko
/usr/lib/libip6tc.so
/usr/lib/libip6tc.so.0
/usr/lib/libip6tc.so.0.1.0
/usr/lib/opkg/info/ip6tables.control
/usr/lib/opkg/info/ip6tables.list
/usr/lib/opkg/info/ip6tables.prerm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ip6tables.control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ip6tables.list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ip6tables.postinst-pkg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ip6tables.prerm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ipv6.control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ipv6.list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ipv6.postinst-pkg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ipv6.prerm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nf-ipt6.control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nf-ipt6.list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nf-ipt6.postinst-pkg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nf-ipt6.prerm
/usr/lib/opkg/info/libip6tc.control
/usr/lib/opkg/info/libip6tc.list
/usr/lib/opkg/info/libip6tc.prerm
/usr/lib/opkg/info/luci-proto-ipv6.control
/usr/lib/opkg/info/luci-proto-ipv6.list
/usr/lib/opkg/info/luci-proto-ipv6.prerm
/usr/sbin/ip6tables
/usr/sbin/ip6tables-restore
/usr/sbin/ip6tables-save
/lib/netifd/dhcpv6.script
/usr/lib/libiptext6.so
4 加入shadowsocks
$ mkdir -p files/etc/init.d files/usr/bin
$ cp /path/to/ss-server /path/to/ss-local files/usr/bin
$ cp /path/to/shadowsocks-libev/openwrt/files/shadowsocks.json files/etc/ss-server
$ cp /path/to/shadowsocks-libev/openwrt/files/shadowsocks.init files/etc/init.d/ss-server #修改配置文件路径为 /etc/ss-server,去掉 -b 0.0.0.0
$ cp /path/to/shadowsocks-libev/openwrt/files/shadowsocks.json files/etc/ss-local
$ cp /path/to/shadowsocks-libev/openwrt/files/shadowsocks.init files/etc/init.d/ss-local #修改配置文件路径为 /etc/ss-local
$ chmod +x files/etc/init.d/*
5 重新生成image
make image PROFILE=TLWR1041 PACKAGES='luci luci-i18n-base-zh-cn luci-i18n-firewall-zh-cn libev libpolarssl curl libpthread -kmod-ip6tables -ip6tables -kmod-ipv6 -kmod-nf-ipt6 -luci-proto-ipv6 -libip6tc' FILES=files/ FILES_REMOVE="files_remove"
升级一下新的rom,然后就可以在路由器上启动shadowsocks的server/client了。
在路由器上启动server,配合surge,就变成一个简易VPN了,效果相当赞。
附1:带有shadowsocks的镜像下载地址为 http://pan.baidu.com/s/1bpl9jK7 密码: 7ugp (貌似不加密码很容易失效)
附2:编译好的shadowsocks
TP-Link很久没给我的路由器更新固件了,而且它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就需要重启才能保证wifi正常,这对于家里有基于Wifi的智能设备来说是不能忍的,所以只能折腾了,上OpenWRT吧。
记得09年的时候折腾路由器,WL520GU,刷上了DD-WRT,然后再交叉编译弄了个锐捷的客户端,这样就可以把校园网分享出来用。心血来潮到珞珈山水去翻了一下,当年发的帖子竟然还在Linux版置顶……
回归正题,1041n的OpenWRT页面在这里: https://wiki.openwrt.org/toh/tp-link/tl-wr1041n
虽然可以从 这里 下载预编译好的镜像,但是不折腾一下感觉不带感,所以参考官方的教程,自定义镜像。
1. 下载 Image Generator
当年玩WL520gu的时候,好辛苦,先得用openwrt的buildroot脚本创建一个交叉编译环境,那个脚本特别不适合中国国情,用wget慢慢下载国外的源……等得我都快崩溃了,于是拉出它的下载连接直接用迅雷下好放进去再启动。现在可好,直接就有现成的环境直接下载,一分钟就搞定了。
具体参考这个页面:https://wiki.openwrt.org/doc/howto/obtain.firmware.generate
正好1041n是ar71xx架构的,照做就好了。
2. 生成image
可惜1041n只有4M的flash,否则我一定把php和python都打进去,这样还能跑起个shadowsocks server。
最后权衡了下,是这么生成的:
make image PROFILE=TLWR1041 PACKAGES='luci luci-i18n-base-zh-cn luci-i18n-firewall-zh-cn libev libpolarssl curl'
之所以把 libev 也打进去,主要是想之后可以用shadowsocks-libev,但是编译了一下发现可执行文件竟然 1M+,strip以后也还有两三百KB,还是算了。
如果不用curl的话,可以把libpolarssl和curl去掉,不过好像也没什么其他特别有用的了(或者是pptp?)。curl我是用来请求DnsPod的,这样可以及时把家里的IP刷到某个域名上去。
如果没什么错的话,生成的 image 就是这个了:
bin/ar71xx/openwrt-15.05.1-ar71xx-generic-tl-wr1041n-v2-squashfs-factory.bin
3. 升级配置
tp不校验固件,所以直接通过路由器管理页面升级就行了。
升级了以后 telnet 192.168.1.1 登上去,用 passwd 修改root密码,然后就可以ssh登录,或者访问luci http://192.168.1.1
image里面带了中文语言包,登录以后可以在 System -> Language 里面修改成简体中文。
配置PPPoE:打开 网络->接口,点击 WAN 接口的修改,看着配就好了。就那么点东西。
剩下的就是瞎折腾了
4. 创建用户
没什么卵用,弄着玩,这样就可以用另一个用户登录路由器,而且还是通过publickey authentication。
引用
echo 'felix021:*:103:100::/overlay/felix021:/bin/ash' >> /etc/passwd
echo 'felix021:*:16831:0:99999:7:::' >> /etc/shadow
mkdir -p /overlay/felix021/.ssh
cd /overlay/felix021/.ssh
echo $PUBKEY >> authorized_keys
chmod 600 authorized_keys
chown -R felix021:users /overlay/felix021/
==== UPDATE ====
还是花了一个晚上折腾了shadowsocks
1 安装SDK
参考:https://wiki.openwrt.org/doc/howto/obtain.firmware.sdk
下载SDK: https://downloads.openwrt.org/chaos_calmer/15.05.1/ar71xx/generic/OpenWrt-SDK-15.05.1-ar71xx-generic_gcc-4.8-linaro_uClibc-0.9.33.2.Linux-x86_64.tar.bz2
$ tar jxf Openwrt-SDK*
$ mv Openwrt-SDK* sdk
$ cd sdk
2 编译
$ 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shadowsocks/openwrt-feeds.git package/feeds
$ 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shadowsocks/shadowsocks-libev.git package/shadowsocks-libev
# 注@20180524,最新版本会出现编译错误,和libsodium貌似不兼容,建议用 v2.4.7
$ make menuconfig #选中 network 下的 shadowsocks-libev-polarssl
$ make package/shadowsocks-libev/compile V=99
编译好的文件位于:./build_dir/target-mips_34kc_uClibc-0.9.33.2/shadowsocks-libev-polarssl/shadowsocks-libev-2.4.7/ipkg-install/usr/bin/
3 腾出空间(回到Image Builder)
对于4M flash的image来说,openwrt给的空间实在太小了,所以只好打起现有package的主意。翻了一下,ipv6似乎占了比较大的空间,考虑到国内确实用不上ipv6,所以就拿它开刀吧。
参考前面 https://wiki.openwrt.org/doc/howto/obtain.firmware.generate 的 Remove useless files from firmware
修改 Makefile,添加 FILES_REMOVE 选项,并在 files_remove 文件中添加:
引用
/etc/modules.d/20-ipv6
/etc/modules.d/42-ip6tables
/etc/modules.d/nf-conntrack6
/etc/modules.d/nf-ipt6
/lib/modules/3.18.23/ip6table_filter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ip6table_mangle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ip6table_raw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ip6_tables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ip6t_REJECT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ipv6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nf_conntrack_ipv6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nf_defrag_ipv6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nf_log_ipv6.ko
/lib/modules/3.18.23/nf_reject_ipv6.ko
/usr/lib/libip6tc.so
/usr/lib/libip6tc.so.0
/usr/lib/libip6tc.so.0.1.0
/usr/lib/opkg/info/ip6tables.control
/usr/lib/opkg/info/ip6tables.list
/usr/lib/opkg/info/ip6tables.prerm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ip6tables.control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ip6tables.list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ip6tables.postinst-pkg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ip6tables.prerm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ipv6.control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ipv6.list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ipv6.postinst-pkg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ipv6.prerm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nf-ipt6.control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nf-ipt6.list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nf-ipt6.postinst-pkg
/usr/lib/opkg/info/kmod-nf-ipt6.prerm
/usr/lib/opkg/info/libip6tc.control
/usr/lib/opkg/info/libip6tc.list
/usr/lib/opkg/info/libip6tc.prerm
/usr/lib/opkg/info/luci-proto-ipv6.control
/usr/lib/opkg/info/luci-proto-ipv6.list
/usr/lib/opkg/info/luci-proto-ipv6.prerm
/usr/sbin/ip6tables
/usr/sbin/ip6tables-restore
/usr/sbin/ip6tables-save
/lib/netifd/dhcpv6.script
/usr/lib/libiptext6.so
4 加入shadowsocks
$ mkdir -p files/etc/init.d files/usr/bin
$ cp /path/to/ss-server /path/to/ss-local files/usr/bin
$ cp /path/to/shadowsocks-libev/openwrt/files/shadowsocks.json files/etc/ss-server
$ cp /path/to/shadowsocks-libev/openwrt/files/shadowsocks.init files/etc/init.d/ss-server #修改配置文件路径为 /etc/ss-server,去掉 -b 0.0.0.0
$ cp /path/to/shadowsocks-libev/openwrt/files/shadowsocks.json files/etc/ss-local
$ cp /path/to/shadowsocks-libev/openwrt/files/shadowsocks.init files/etc/init.d/ss-local #修改配置文件路径为 /etc/ss-local
$ chmod +x files/etc/init.d/*
5 重新生成image
make image PROFILE=TLWR1041 PACKAGES='luci luci-i18n-base-zh-cn luci-i18n-firewall-zh-cn libev libpolarssl curl libpthread -kmod-ip6tables -ip6tables -kmod-ipv6 -kmod-nf-ipt6 -luci-proto-ipv6 -libip6tc' FILES=files/ FILES_REMOVE="files_remove"
升级一下新的rom,然后就可以在路由器上启动shadowsocks的server/client了。
在路由器上启动server,配合surge,就变成一个简易VPN了,效果相当赞。
附1:带有shadowsocks的镜像下载地址为 http://pan.baidu.com/s/1bpl9jK7 密码: 7ugp (貌似不加密码很容易失效)
附2:编译好的shadowsocks
下载文件 (已下载 1040 次)
Apr
23
# Linux下的文件锁
Linux下有两种不同的文件锁机制,一种是通过 `flock` 系统调用锁定整个文件,另一种是通过 `fcntl` 系统调用完成更细粒度的记录锁(锁定文件中的一个区间)
## open 系统调用
Linux下,在最初打开一个文件的时候,最终都是落到 `open` 这个系统调用上。
open系统调用 (@./fs/open.c) 里头做了很多事情,跟文件锁有关的主要是分配了一个 `struct file` 对象,并且给该对象的 `struct inode *inode` 和 `struct file_operations *f_op` 成员赋值。
其中 inode 是对应文件系统分配的(比如 ext4 文件系统的分配函数是 fs/ext4/inode.c 中的 `ext4_iget`),其中也包含了一个 `struct file_operations *` 类型的成员 `i_fop`,即针对该文件系统文件操作的函数指针集合。
以上提到的两次 `struct file_operations` 对象包含 `flock` 和 `lock` 两个函数指针,分别用于上述的两种不同锁机制。
内核在内存中只会给一个文件分配一个 `struct inode` 对象,不同进程打开同一个文件时,都会单独分配一个 `struct file` 对象,且 `file->inode` 指向该文件的 inode 对象。其中 `file->f_op` 实际上就是在 open 系统调用过程中,从 `inode->i_fop` 拷贝过来的。(open -> do_sys_open -> do_filp_open -> path_openat -> do_last -> vfs_open -> do_dentry_open: `f->f_op = fops_get(inode->i_fop)`)
## flock 加锁
内核首先根据第一个参数 fd 找到内核中的 `struct file` 对象,判断 `file->f_op->flock` 指针是否有效,如果有效(说明是文件系统指定了加锁机制,例如 fs/fuse/file.c 中指定了 `fuse_file_flock` 函数,而ext2/3/4都没有指定),就调用该指针指向的函数来执行加锁操作;如果不存在,则执行`flock_lock_file_wait` -> `flock_lock_inode` (@ fs/locks.c)。
如果文件系统没有指定加锁机制,那么 `flock_lock_inode` 会尝试给该文件对应的 inode 加文件锁(加锁机制比较琐碎,我没看得太细,大致是获取 `inode->i_flctx->flc_lock` 这个spinlock,然后增删改查 `inode->i_flctx->flc_flock` 这个链表,但是可以看出全是内存操作)。
如果文件系统指定了加锁机制,那么就要具体考察对应的加锁机制是否是持久化在磁盘上了;不过从加锁这个需求本身去考察,大多数情况下应当是期望能够快速完成,除了特殊情况,可以认为只是在内存中操作,并没有持久化到磁盘。
## fcntl 加锁
与 `flock` 类似,区别在于判断的函数指针是 `file->f_op->lock` ,如果不存在的话,则调用 `posix_lock_file` 尝试对该 inode 加记录锁,也是在 `inode->i_flctx` 上面倒腾,不过用的是 `inode->i_flctx->flc_lock` 这个链表,具体操作更复杂一些,还要考虑记录锁区间的交叉等问题。
## 结论
具体情况取决于文件系统是否使用了指定的加锁机制,如果有,要单独分析。
如果没有,所有的锁都是在内存中维护的,如果断电,锁自动失效。这样也比较符合通常的理解。
另外,针对文件的加锁行为一般都是进程执行的,进程退出(包括意外退出)时,exit 系统调用会调用 `exit_files` 函数清理该进程打开的所有文件。
Linux下有两种不同的文件锁机制,一种是通过 `flock` 系统调用锁定整个文件,另一种是通过 `fcntl` 系统调用完成更细粒度的记录锁(锁定文件中的一个区间)
## open 系统调用
Linux下,在最初打开一个文件的时候,最终都是落到 `open` 这个系统调用上。
open系统调用 (@./fs/open.c) 里头做了很多事情,跟文件锁有关的主要是分配了一个 `struct file` 对象,并且给该对象的 `struct inode *inode` 和 `struct file_operations *f_op` 成员赋值。
其中 inode 是对应文件系统分配的(比如 ext4 文件系统的分配函数是 fs/ext4/inode.c 中的 `ext4_iget`),其中也包含了一个 `struct file_operations *` 类型的成员 `i_fop`,即针对该文件系统文件操作的函数指针集合。
以上提到的两次 `struct file_operations` 对象包含 `flock` 和 `lock` 两个函数指针,分别用于上述的两种不同锁机制。
内核在内存中只会给一个文件分配一个 `struct inode` 对象,不同进程打开同一个文件时,都会单独分配一个 `struct file` 对象,且 `file->inode` 指向该文件的 inode 对象。其中 `file->f_op` 实际上就是在 open 系统调用过程中,从 `inode->i_fop` 拷贝过来的。(open -> do_sys_open -> do_filp_open -> path_openat -> do_last -> vfs_open -> do_dentry_open: `f->f_op = fops_get(inode->i_fop)`)
## flock 加锁
内核首先根据第一个参数 fd 找到内核中的 `struct file` 对象,判断 `file->f_op->flock` 指针是否有效,如果有效(说明是文件系统指定了加锁机制,例如 fs/fuse/file.c 中指定了 `fuse_file_flock` 函数,而ext2/3/4都没有指定),就调用该指针指向的函数来执行加锁操作;如果不存在,则执行`flock_lock_file_wait` -> `flock_lock_inode` (@ fs/locks.c)。
如果文件系统没有指定加锁机制,那么 `flock_lock_inode` 会尝试给该文件对应的 inode 加文件锁(加锁机制比较琐碎,我没看得太细,大致是获取 `inode->i_flctx->flc_lock` 这个spinlock,然后增删改查 `inode->i_flctx->flc_flock` 这个链表,但是可以看出全是内存操作)。
如果文件系统指定了加锁机制,那么就要具体考察对应的加锁机制是否是持久化在磁盘上了;不过从加锁这个需求本身去考察,大多数情况下应当是期望能够快速完成,除了特殊情况,可以认为只是在内存中操作,并没有持久化到磁盘。
## fcntl 加锁
与 `flock` 类似,区别在于判断的函数指针是 `file->f_op->lock` ,如果不存在的话,则调用 `posix_lock_file` 尝试对该 inode 加记录锁,也是在 `inode->i_flctx` 上面倒腾,不过用的是 `inode->i_flctx->flc_lock` 这个链表,具体操作更复杂一些,还要考虑记录锁区间的交叉等问题。
## 结论
具体情况取决于文件系统是否使用了指定的加锁机制,如果有,要单独分析。
如果没有,所有的锁都是在内存中维护的,如果断电,锁自动失效。这样也比较符合通常的理解。
另外,针对文件的加锁行为一般都是进程执行的,进程退出(包括意外退出)时,exit 系统调用会调用 `exit_files` 函数清理该进程打开的所有文件。
Mar
11
Let's Encrypt项目进入Public Beta已经好久拉,不过因为使用dnspod作为域名的解析服务提供商,该项目官方刚开始的时候并不被支持(总是报错),所以拖了好久,今天才终于搞起来。
用起来还真是超简单:
1. 获取证书
$ 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letsencrypt/letsencrypt
$ cd letsencrypt
$ ./letsencrypt-auto certonly -w /path/to/www-root felix021.com www.felix021.com
没有什么意外的话,获取到的证书就存在 /etc/letsencrypt/live/felix021.com/ 下面
2. 配置nginx
最简单的就是加上三行:
但是比较推荐的做法是增加一个80端口redirect到https的配置:
然后执行 service nginx reload ,就生效了。
p.s. 对于我使用的bo-blog博客系统,还有一个坑,就是需要在blog设置里面将URL路径的http换成https,否则使用相对路径引用的css等静态文件资源还是会引用到http去(这是多么奇葩的一个特性啊...)
3. 定期更新
该项目提供的整数有效期只有90天,似乎短了点,但是实际上因为提供了命令行自动更新的方式,并不会造成多大困然,反而可以缩短因为证书泄漏而导致的风险期(貌似也提供了revoke功能,不过我没尝试)。因此官方宣称证书的有效期未来可能会进一步缩短。
想要renew证书,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前面的certonly命令带上完整参数再跑一次。官方还提供了一个更简单的"letsencrypt renew"命令,会读取上次的配置来重新获取证书。
基于此可以写一个简单的renew脚本,放到root的crontab里,每个月跑一次就好拉。记得renew完要service nginx reload就好啦。
用起来还真是超简单:
1. 获取证书
$ 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letsencrypt/letsencrypt
$ cd letsencrypt
$ ./letsencrypt-auto certonly -w /path/to/www-root felix021.com www.felix021.com
没有什么意外的话,获取到的证书就存在 /etc/letsencrypt/live/felix021.com/ 下面
2. 配置nginx
最简单的就是加上三行:
引用
listen 443 ssl;
ssl_certificate /etc/letsencrypt/live/felix021.com/cert.pem;
ssl_certificate_key /etc/letsencrypt/live/felix021.com/privkey.pem;
ssl_certificate /etc/letsencrypt/live/felix021.com/cert.pem;
ssl_certificate_key /etc/letsencrypt/live/felix021.com/privkey.pem;
但是比较推荐的做法是增加一个80端口redirect到https的配置:
引用
server {
listen 80;
server_name felix021.com www.felix021.com;
return 301 https://www.felix021.com$request_uri;
}
listen 80;
server_name felix021.com www.felix021.com;
return 301 https://www.felix021.com$request_uri;
}
然后执行 service nginx reload ,就生效了。
p.s. 对于我使用的bo-blog博客系统,还有一个坑,就是需要在blog设置里面将URL路径的http换成https,否则使用相对路径引用的css等静态文件资源还是会引用到http去(这是多么奇葩的一个特性啊...)
3. 定期更新
该项目提供的整数有效期只有90天,似乎短了点,但是实际上因为提供了命令行自动更新的方式,并不会造成多大困然,反而可以缩短因为证书泄漏而导致的风险期(貌似也提供了revoke功能,不过我没尝试)。因此官方宣称证书的有效期未来可能会进一步缩短。
想要renew证书,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前面的certonly命令带上完整参数再跑一次。官方还提供了一个更简单的"letsencrypt renew"命令,会读取上次的配置来重新获取证书。
基于此可以写一个简单的renew脚本,放到root的crontab里,每个月跑一次就好拉。记得renew完要service nginx reload就好啦。
Jan
11
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遇到啥问题,到了钱厂以后接连遇到3种不同的ssh延迟,觉得有必要记一下了:
1. GSSAPIAuthentication
ssh -vv someserver 可以看到如下类似字样的:
在 ~/.ssh/config(也可以是 /etc/ssh/ssh_config)加上
2. AddressFamily
ssh -vv 在这里卡住的:
加上
3. UseDNS
在server端卡住的(忘了log是啥了),在server的 /etc/ssh/sshd_config 加上
ssh的坑真多,感觉应该抽空整理一个全集,包括之前记录过的 ServerAliveCountMax/ClientAliveCountMax,还有诸如GatewayPorts之类的。
参考:
Fixing SSH login long delay
debug2: ssh_connect: needpriv 0 stuck - Fix.
1. GSSAPIAuthentication
ssh -vv someserver 可以看到如下类似字样的:
引用
debug1: Next authentication method: gssapi-with-mic
debug1: Unspecified GSS failure. Minor code may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
Credentials cache file '/tmp/krb5cc_1000' not found
debug1: Unspecified GSS failure. Minor code may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
Credentials cache file '/tmp/krb5cc_1000' not found
在 ~/.ssh/config(也可以是 /etc/ssh/ssh_config)加上
引用
Host *
GSSAPIAuthentication no
GSSAPIKeyExchange no
GSSAPIAuthentication no
GSSAPIKeyExchange no
2. AddressFamily
ssh -vv 在这里卡住的:
引用
debug2: ssh_connect: needpriv 0
加上
引用
Host *
AddressFamily inet
AddressFamily inet
3. UseDNS
在server端卡住的(忘了log是啥了),在server的 /etc/ssh/sshd_config 加上
引用
UseDNS no
ssh的坑真多,感觉应该抽空整理一个全集,包括之前记录过的 ServerAliveCountMax/ClientAliveCountMax,还有诸如GatewayPorts之类的。
参考:
Fixing SSH login long delay
debug2: ssh_connect: needpriv 0 stuck - Fix.
Dec
25
== 卸载OneDrive ==
C:\windows\syswow64\onedrivesetup.exe /uninstall
== 卸载 Cortana ==
== 禁用Win+S ==
== 从“此电脑”删除垃圾链接(图片、视频等) ==
== 禁用锁屏界面 ==
组策略-》计算机配置-》管理模版-》控制面板-》个性化-》不显示锁屏
p.s. 周年更新以后这个方法失效了,得这么用:
本地安全策略 -> 软件限制策略 -> 新建路径规则, 路径填写“C:\Windows\SystemApps\Microsoft.LockApp_cw5n1h2txyewy”,安全级别“不允许”
== 禁止自动更新 ==
不让我设置禁止自动重启,那只好禁止自动更新了。
services.msc -> windows update -> 禁止
== windows图片查看器 ==
== 图片查看器背景色发黄 ==
显示设置->高级显示设置->显示适配器属性->颜色管理
设备:选择显示器,勾上“使用我对此设备的设置”,“添加(A)...",选择 “sRGB IEC61966-2.1”,"设置为默认配置"
== 垃圾APP ==
有些右键就卸载掉了(但实际上文件还在),这样删比较干净点。
打开Powershell执行:
Get-AppxPackage -name Microsoft.ZuneMusic | remove-appxpackage
Get-AppxPackage -name Microsoft.XboxApp | remove-appxpackage
Get-AppxPackage -name Microsoft.WindowsMaps | remove-appxpackage
Get-AppxPackage -name Microsoft.BingWeather | remove-appxpackage
Get-AppxPackage -name Microsoft.ZuneVideo | remove-appxpackage
Get-AppxPackage -name Microsoft.BingSports | remove-appxpackage
Get-AppxPackage -name Microsoft.3DBuilder | remove-appxpackage
p.s. 打包下载
C:\windows\syswow64\onedrivesetup.exe /uninstall
下载文件 (已下载 1109 次)
== 卸载 Cortana ==
下载文件 (已下载 1200 次)
== 禁用Win+S ==
下载文件 (已下载 1157 次)
== 从“此电脑”删除垃圾链接(图片、视频等) ==
下载文件 (已下载 1117 次)
== 禁用锁屏界面 ==
组策略-》计算机配置-》管理模版-》控制面板-》个性化-》不显示锁屏
p.s. 周年更新以后这个方法失效了,得这么用:
本地安全策略 -> 软件限制策略 -> 新建路径规则, 路径填写“C:\Windows\SystemApps\Microsoft.LockApp_cw5n1h2txyewy”,安全级别“不允许”
== 禁止自动更新 ==
不让我设置禁止自动重启,那只好禁止自动更新了。
services.msc -> windows update -> 禁止
== windows图片查看器 ==
下载文件 (已下载 1139 次)
== 图片查看器背景色发黄 ==
显示设置->高级显示设置->显示适配器属性->颜色管理
设备:选择显示器,勾上“使用我对此设备的设置”,“添加(A)...",选择 “sRGB IEC61966-2.1”,"设置为默认配置"
== 垃圾APP ==
有些右键就卸载掉了(但实际上文件还在),这样删比较干净点。
打开Powershell执行:
Get-AppxPackage -name Microsoft.ZuneMusic | remove-appxpackage
Get-AppxPackage -name Microsoft.XboxApp | remove-appxpackage
Get-AppxPackage -name Microsoft.WindowsMaps | remove-appxpackage
Get-AppxPackage -name Microsoft.BingWeather | remove-appxpackage
Get-AppxPackage -name Microsoft.ZuneVideo | remove-appxpackage
Get-AppxPackage -name Microsoft.BingSports | remove-appxpackage
Get-AppxPackage -name Microsoft.3DBuilder | remove-appxpackage
p.s. 打包下载
下载文件 (已下载 1067 次)
Dec
17
好早以前看到过这个项目,不过当时没有测试成功,昨天晚上看了一下,有点眉目了,先记录一点东西。
1. 项目主页:http://usbip.sourceforge.net/ ,但是这里实际上已经没有再维护了,内核模块已经merge到linux kernel(drivers/usb/usbip)。这里有提供经过ReactOS(这个神奇的项目)签名的windows驱动程序(windows下只有client,没有server),但是不知道四年过去了还能不能用……
2. ubuntu默认安装没有相关模块,需要安装 linux-image-extras ,然后 cd /lib/modules/[KERNEL_VER]/kernel/drivers/usb/usbip && sudo insmod *.ko
3. ubuntu源里的usbip包已经是很老的版本,无法利用新的内核模块,会提示“usbipd requires usbip_common_mod.ko and usbip.ko kernel modules”,实际上userspace tool也已经挪到kernel source里了,位于 linux-source/tools/usb/usbip,编译方法可参考该目录下的README文件,类似于:
但是我是直接下载的kernel source,没有安装在系统目录,所以在编译的时候会提示 libsrc/usbip_common.h 找不到 linux/usbip.h ,解决方法很简单,把那一行改为 #include "usbip.h" ,然后把 linux-source/include/uapi/linux/usbip.h 复制到 libsrc 目录,再编译就行了(对,就是这么粗暴简单)。
4. update@2015-12-25:在linux下测试成功。windows的driver废弃太久,已经不能支持新版代码的协议了。
p.s. 还有一个收费的商业项目 usb-over-ethernet ,有free trial版本,但是没尝试过。
p.s. 2. 还有一个开源的项目SPICE,有一个 usbredir 模块 http://www.spice-space.org/page/UsbRedir ,不过好像还不完善。
1. 项目主页:http://usbip.sourceforge.net/ ,但是这里实际上已经没有再维护了,内核模块已经merge到linux kernel(drivers/usb/usbip)。这里有提供经过ReactOS(这个神奇的项目)签名的windows驱动程序(windows下只有client,没有server),但是不知道四年过去了还能不能用……
2. ubuntu默认安装没有相关模块,需要安装 linux-image-extras ,然后 cd /lib/modules/[KERNEL_VER]/kernel/drivers/usb/usbip && sudo insmod *.ko
3. ubuntu源里的usbip包已经是很老的版本,无法利用新的内核模块,会提示“usbipd requires usbip_common_mod.ko and usbip.ko kernel modules”,实际上userspace tool也已经挪到kernel source里了,位于 linux-source/tools/usb/usbip,编译方法可参考该目录下的README文件,类似于:
引用
./autogen.sh
./configure --with-usbids-dir=/usr/share/misc/
sudo make install
./configure --with-usbids-dir=/usr/share/misc/
sudo make install
但是我是直接下载的kernel source,没有安装在系统目录,所以在编译的时候会提示 libsrc/usbip_common.h 找不到 linux/usbip.h ,解决方法很简单,把那一行改为 #include "usbip.h" ,然后把 linux-source/include/uapi/linux/usbip.h 复制到 libsrc 目录,再编译就行了(对,就是这么粗暴简单)。
4. update@2015-12-25:在linux下测试成功。windows的driver废弃太久,已经不能支持新版代码的协议了。
p.s. 还有一个收费的商业项目 usb-over-ethernet ,有free trial版本,但是没尝试过。
p.s. 2. 还有一个开源的项目SPICE,有一个 usbredir 模块 http://www.spice-space.org/page/UsbRedir ,不过好像还不完善。